快来看,四月的浙财一定不要错过!
四月是暖,亦是希望
四月的浙财
有最美的风景,也有最美的回忆
回望四月的浙财
发生了那些事
一起来看看吧
浙财要闻
4.1
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获评“2020-2021年度浙江省青年文明号”。
4.6
校纪委召开2022年第二次纪委(扩大)会。
4.7
最是书香能致远!校第十七届读书节开幕。
4.11
学校5名优秀大学生光荣入伍。
学校召开教育基金会理事会会议。
4.12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信访工作条例》等专题学习会。
砺行教育基金捐赠签约仪式举行。
学校首届教职工网球培训班开班。
4.14
省委组织部《时代先锋》刊发我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做法。
4.15
2021全国本科院校纳税风险管控案例大赛总决赛在我校举行。
学校3位教师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4.16
2022年“三位一体”招生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圆满完成。
国际中文教育创新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学校在省第十届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中获佳绩。
4.19
学校本科毕业生质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三。
学校向上海财经大学捐赠抗疫物资。
4.20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学校举办第八届微型党课大赛。
学校召开“无诈校园”建设推进暨疫情防控工作会。
4.21
艺术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开幕。
4.26
4.27
学校首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重点项目立项。
学校在省第十九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佳绩。
4.29
李金昌书记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文诺财经大数据产教融合基金成立仪式举行。
学校师生热学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媒体看浙财
新闻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是人类文明的灵魂的历史回应,是记录和昭示人类理性与良知的精神殿堂。媒体传播是对外宣传的坚实载体。浙财官微全方位展示学校对外宣传效果,讲好浙财故事,传播浙财声音,弘扬浙财精神。
四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发布、中国教育在线、光明网、人民资讯网、学习强国、党建网、新华网、网易新闻、新浪网、每日商报、杭+新闻、杭州网、小时新闻、宁波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学校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思政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1.把论文写作大地上,浙财大这群学生花了三个月在田间测“粮”
上下滑动阅览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感谢该院承担的“水田旱作类耕作层破坏”研究任务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支撑耕地“非粮化”利用耕作层破坏认定标准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的基础。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粮食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要在危机中站住脚跟,就要重视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但是某些‘非粮化’类型破坏耕地的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亟需对耕地‘非粮化’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为合理引导和优化管控提供依据。”浙财大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吴绍华介绍。
去年6月至8月,教授徐保根牵头成立了调研组,对“非粮化”典型区域浙苏琼3省开展调研,奔赴萧山区、金华市等9个县市,32个调研样点,从各地农民、农业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手中收集了257份有效问卷,举办了10场大型座谈会,分析耕地非粮化中存在的矛盾,调查不同非粮化类型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探索耕地非粮化管控的措施。
浙苏琼分别代表了江南丘陵山地二三熟农作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二熟农作区和华南三熟农作区,具有“非粮化”种植类型多样、问题复杂的特征。同时,三省经济发达,农户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耕地“非粮化”问题更为严重。浙苏琼三省的耕地“非粮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学生调研组专门写了两万多字的报告,提出了区别协同治理“非粮化”的新格局与优化管控策略,呈交给有关部门并获得好评,撰写的调研报告《耕地“非粮化”的优化管控研究》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中获得主赛道全国二等奖。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松阳县种植茶叶的每亩每年纯收入是5000~20000元,在金华市婺城区,种植柑橘每亩每年纯收入约为2~3万元,而同样耕地种水稻的每亩每年纯收入仅1000~2000元。所以很多农民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采用‘非粮化’种植”指导学生的党员教师李武艳表示。“和以前种粮相比,现在种茶叶经济效益怎么样?”“种茶叶对耕地有影响吗?”“现在如果把地里的茶叶拔了,可以种粮食吗,多久能恢复?”……绿油油的田野上,几个大学生与农户们交流着,一边点头一边用笔在纸上“刷刷”地纪录。为了探究耕地“非粮化”的问题,浙财大公共管理学院的几名学生走入乡间,用实践探真知。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领导人针对疫情影响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农民为了增收,在耕地上种植茶叶、瓜果等非粮作物,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协调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成立了项目团队,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探寻解决矛盾问题的技术路径。”团队学生负责人2019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张博涵说。
团队成员将挖取剖面所得的实物资料和访谈信息、问卷数据相结合,运用取土化验、数理统计、可拓模型等方法,把耕地“非粮化”类型分为三大类,提出耕地“非粮化”优化管控措施,结合现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不同功能分区,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的“非粮化”引导与管控措施,避免耕地“非粮化”管控“一刀切”的问题。
“比如,种植茶叶的土地,虽然土壤会酸化,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复耕后对产能影响不大;而围塘养殖的土地,土体构型破坏较大,耕作层被破坏,灌溉排水设施也全部损坏,后期需要进行工程修复。”团队成员赵正说。
“老师几乎每学期都带我们走出教室、将课堂搬到田间。团队用三个月的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仅让脑海中储备的专业知识‘具象化’,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非粮化’的实况,也让我们有机会为优化耕地利用方式、妥善处理非粮化问题提供一些治理思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筑牢‘大国粮仓’,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张博涵说。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2.这群学生组成“侨帮团”,架起侨胞与祖国连接的桥梁
上下滑动阅览
“在此次疫情中,贵团队为我们海外同胞提供了大量物资,帮助我们度过难关,我谨代表组织对你们的付出和努力表示由衷感谢……”近期,浙江财经大学收到了来自法国里尔中国学联、意大利青田商会的感谢信。信中感谢了浙财大学生团队“侨帮团”对侨胞们在物资上的帮助,在海外同胞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团队成员均是中国注册志愿者,平时就热衷于做公益活动,尤其是抗疫活动,同时对国际热点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在如今疫情四起、国际形势紧张的大环境下,海外抗疫物资需求激增,我们关注到了侨胞群体的呼声,于是,我们十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了‘侨帮团’,成为侨资源串联先行者。”团队负责人、浙财大学生邹珂说。
“侨帮团”成立之初面临着经费短缺、资源匮乏、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困难等种种问题。在浙财大数据科学学院李云霞老师的牵头下,团队与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跨国物流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沟通,形成“一方联系,三方联动”的机制:“侨帮团”作为“中间组织”,通过“侨海通”和“侨连心”小程序,串联起爱心企业、侨胞组织和政府三方的组织。企业通过搭建“侨海通”小程序,为收集侨胞信息和诉求,在收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疫情之下的捐赠意愿后,侨帮团就会帮助整理信息和物资资源,在政府尤其是浙江省归国华人华侨联会的帮助下,将整个社会捐赠形成串联作用,实现点对点的高效物资帮扶。
项目之所以获得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创造性思维。“在项目创新上,团队通过中国侨联平台共享、大专院所校企合作创新运营等模式,构建侨平台、海外创新运营中心、国内创新运营中心等项目,来为助侨模式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技术创新上,团队基于地方政府、海外人才、项目企业等三大服务对象,海外人才库、创新项目库、项目企业库等三大数据库,网络直播路演、政府扶持、线上自动、线下对接等四大服务,多方面持续壮大和发展‘侨帮团’。” 李云霞介绍道。
整个项目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精准的过程中,“侨帮团”立足新时期、新群体,一直秉持着“做好事,行善举”的价值理念,团队成员也从早期的公益活动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截至目前,“侨帮团”为海外援助物资达8吨,累计捐赠支出超2700万,小程序和云平台用户规模已超47000人,“侨帮团“扶助的侨胞也从浙财大国际学院和数据科学学院的15名留学生扩张到了各地的侨乡侨联组织,全球专门合作的侨胞服务站达到了617个,全球受益人数超过23000人。
“在帮助海外同胞的过程中,我们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目前项目主要立足于杭州、丽水青田等地,我们计划将侨胞帮扶模式辐射全国,以期帮助更多的侨胞。战胜疫情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能作为侨平台的成员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未来,我们也将继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让‘侨资源传递’不断拓展,把祖国的‘侨’梁搭载到更多地方!” 团队成员、浙财大学生翁轶博说。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3.在浙江读大学的锻铜非遗传承人,用热情重新激发了萎缩的市场
上下滑动阅览
羊角锤、奶头锤、检验锤、凿、镊……这些大众陌生的锻铜器具,对于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的大三学生陈彦廷可谓如数家珍。他是威海市锻铜非遗技艺第四代传承者,在其他小孩还在摆弄小汽车、小飞机的年龄,他就开始跟随父亲、祖父接触锻铜技艺,对着边角料叮叮咚咚地捶打。锻铜就是将一块铜錾形、锻打、整形、打磨和抛光后成为铜器。
不过,当陈彦廷发现这项技艺渐渐被市场“抛弃”后,他并未日渐消沉,而是用自己的热爱有效实现了“涅槃重生”,让锻铜技艺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向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目标不断前进。
入局:一锤一锤敲出传承使命遇上越来越窄的铜器市场
从8岁起,陈彦廷的课余时间都是与父亲在锻铜工作坊度过的。从基本的捶打到精细的锻击,从一块小小的铜片到有模有样的茶杯,陈彦廷渐渐接过父亲的一身手艺。
来浙江读大学后,陈彦廷在前往“五金之都”永康市进行暑期实践时发现,传统的五金制造业几乎被机器化所替代,连当地的孩子都对永康铜艺知之不深……种种迹象都向陈彦廷残忍地揭示着铜器市场不断萎缩,锻铜技艺危在旦夕。
在年轻群体中,陈彦廷投放了大量问卷,也与年轻人展开关于铜器的对话。渐渐地,陈彦廷摸清了铜器市场萎缩的问题所在:传统的铜器多以大型雕塑和浮雕等高端收藏品为主,给人以宏大庄重“只可远观”的感觉,缺乏实用性,在美观程度上同样也是和年轻人的审美相悖的。而问及到小型的实用铜器年轻人则表示“很独特,如果有相关产品会有兴趣了解一下”。
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的使命感以及从小耳濡目染积累的对铜的热爱,让陈彦廷下定决心要做一些努力撞破现在每况愈下的铜器发展局面。
破局:探索锻铜传承新路,打造新型玲珑铜器
陈彦廷的改变之路,从创建了文创公司并建立“桌铜纪”项目开始。
陈彦廷谈道:“我们做的‘桌铜纪’项目主打实用新型的玲珑铜器,推出能够在桌面上摆放的玲珑小巧却富含工艺的铜产品,比如铜书签、铜手机支架等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小型铜器产品。我们做的铜产品不仅能观赏还能用起来。希望能突破当前铜器市场中多面向收藏高端的铜浮雕和小型书房文玩产品的局面,打破铜器就是宏伟庄严的刻板印象,将市场向喜欢铜艺的青年人开放,让铜流行起来,让技艺传承下去。高科技时代下非遗技艺经常面临‘人死艺亡’的困境,我想要做的就是让家族代代传承的手往下走而且要走得好。”
陈彦廷和父亲的第一次试水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共同创作的“一叶知秋”铜制叶片形状茶托就是新型玲珑铜器的典范,不拘于传统茶托的圆形方形,而是像一片落叶一样停在桌面上托起茶杯,在保证了实用性的同时兼具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获得了我国铜艺领域首席专家程育全大师、吴月利大师等5位大师的称赞。陈彦廷将“一叶知秋”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引起同龄朋友们争相评论赞叹,“铜竟然可以做成这样!爱了!”等等。
谋局:锻铜再生之路步步稳进,未来打造专业定制交易平台
陈彦廷的“桌铜纪”项目开始设立小程序、淘宝、微店店铺售卖他们设计、锻造的新型玲珑铜器,2个多月内销售额已突破七千,这是以往一年只能售出一两个的传统铜器的陈彦廷父亲不敢想的。
据悉,陈彦廷还与数十家店铺厂家签订合作意向,通过外包装上增加铜元素、协同销售、联名产品等方式来推广铜艺产品,提高社会对非遗锻铜技艺的关注。他的项目也成功入选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未来,除了传统的销售,他们致力于成立锻铜技艺线下体验馆,陈彦廷说,“让大家都有机会锤几下感受一下锻铜”以及打造提供铜制品订制与交易的专业平台,提供自主设计、商家与消费者间产品沟通、产品品质鉴别与后续保障服务。“对于有DIY需求的用户,平台将根据他的个性化需求匹配到一位专业工匠大师,在其指导下确立粗胚模型,慢慢完善细节,然后我们的系统会将这笔订单分配给铜匠艺人进行制作。”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4.心有归处 书香千里 今年的读书日这所高校这样“动起来”
上下滑动阅览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浙江财经大学的校园里,陆陆续续开展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活动:财税学院与新疆结对学校的“爱心寄语,共沐书香”活动,图管会推出了“线下书法体验+汉服展示”和“画说两会”系列活动,金融学院举行了“书香传递银行”活动……
书信传‘新’,万里为邻
“素未谋面的小朋友,你好呀!见字如面...”浙江财经大学的文化长廊上,同学们一笔一划地写着明信片,写下了对远在新疆的小朋友们无尽的勉励与祝福。这是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发起的读书日主题活动,希望师生能够给远在新疆阿克苏十五中的结对学校自发捐赠书籍、投递写满爱和祝福的明信片。
截至目前,已经搜集到了200多本书、400多张明信片。这份“礼物”,将在读书日前送到孩子们的手中。
“这本《红岩》,是我读了很多遍却依然爱不释手的书,书中革命烈士面对困难的那份坚毅、勇敢,让我每次面对困难和抉择时,总感觉有一股力量支撑着我,希望能给新疆的小朋友们带去一份面对困难的无畏与坚强。”该校21级公共管理学院的林同学向志愿者递上书籍时说道。
据悉,未来浙财大财税学院还会通过定期进行图书漂流、开展线上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将浙财与阿克苏十五中的爱延续下去。
“衣笔衣画” 亘古亘今
书法是文字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特别的阅读方式。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管理委员会联合汉服仪裳社,开展了“线下书法体验+汉服展示”和“画说两会”系列活动。
在浙财大图书馆门前的风华广场上,两张拼合的长桌上整齐地陈列着笔墨纸砚和彩笔,已经有不少同学排队跃跃欲试。手绘体验现场展示了众多师生作品,同时邀请同学们以简约卡通的形式描绘出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
“因为本身对诗词书法很感兴趣,所以一看到图书馆公众号推送就过来了。”浙财大经济学院2021级研究生任同学书包还背在身上,就已经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当谈到对活动的看法,他说:“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当静下心来描摹书法时,从心底会油然而生对前人的敬佩和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感。除了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该活动也给了之前从未涉猎这个领域的同学机会去了解我们国家灿烂的书法文化。”
除了各具特色的书法作品,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有七八个身着不同汉服形制的同学,在向簇拥上来的浙财学子展示和讲解汉服文化以及和一些自发穿着汉服来此的汉服爱好者交流探讨。
以书为币 让知识流通
“你好,我要存一本《改革开放简史》,我的班级账号是21108701。”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书香传递银行”上线了,银行仅首个交易日合计成交26笔,交易量达206本。
“如何处理不用的教材”“怎样寻找好的学习资料”,始终是困扰同学们的两大难题。针对同学们手上“书籍资源不匹配”和“信息不对称”,“书香传递银行”应运而生。以“让教材流动起来”为初心,“书香传递银行”参照商业银行模式,以存贷书籍的方式进行业务操作。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在“银行”开户,上传自己的闲置书籍信息和填写想要的书籍订单,通过“银行”平台进行有效匹配交易。
“书籍换云币,云币换书籍”。银行的存贷“客户”在交易后都能收到一张专属“存取凭证”,各班通过“一本通储蓄存折”记录交易情况。
“这个方式特别好,不仅节省了一笔费用,而且‘银行’里的书都是学校要求学习的书,也让我们避免盲目购买,有些书里面还有详细的课堂笔记和批注。书籍在同学们之间流动,本身就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参与活动的应同学说。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5.在浙留学生中文日里的文化体验:“艺”起迎杭州亚运会
上下滑动阅览
“朋友都很难想象,在汉字都没认识多少的情况下,我就可以拿起毛笔,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的赞比亚留学生木槿自豪地说。
2022年的4月20日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在位于浙江杭州的浙江财经大学问津书院,三十多名中外师生身着汉服,认真地执笔、蘸墨,书写下对杭州和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下称“杭州亚运会”)的理解与期待,用艺术迎接杭州亚运会。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4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也是仓颉造字的日子。认识中文是中文日最常举办的活动。
据活动主讲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苏浩介绍,此次活动以“品味汉字之美 中外师生‘艺’起迎亚运”为主题。他希望,师生能通过说汉语、阅汉籍、着汉服、写汉字的方式,体味汉字之美。
走进问津书院,墙上挂着各种字体的书法立轴,木桌上陈列着40册汉籍,长达14米的书法长卷铺满了长桌。
现场,苏浩一一展示并介绍了《四库全书》《文章轨范评林》《艺苑名言》等刻印版或石印版书籍。
当介绍到《麈史》时,苏浩借杭州亚运会加深外国留学生的印象。他提到,“麈”字以“鹿”为形旁,鹿与良渚文化密切相关。“良渚文化正是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灵感来源。”
除汉字外,服饰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场,外国留学生换上了自己准备的汉服,该校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赵优身着唐制齐胸襦裙,展示了部分古代礼节礼仪。
她说,对留学生而言,汉文化体验活动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会比课堂教学更直观。
写汉字,被诸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苏浩表示,此次让留学生书写的关键词是“西湖”“良渚”“大运河”“亚运会”。
“我觉得书法很有意思。”该校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钱多多说,学习书法的时候,自己能看到中国汉字的美丽,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尽管我对书法还不怎么熟练,但我日后会多多练习,将汉字越写越好。”
苏浩表示,此次活动之后,该校还将陆续开展中国茶文化品鉴、诗会等活动,鼓励师生深入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6.浙财大这个辅导员工作室:让“石榴籽”精神在校园生根发芽
上下滑动阅览
近日,东郡启智幼儿园内,九位新疆姑娘身着传统民族服饰,为小朋友们表演新疆舞蹈。红黑相间的裙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放映着新疆景色的PPT,小朋友的欢呼雀跃……
“这样的活动真是太棒了!欢迎你们常来。”幼儿园现场的一位老师说道。
这九位新疆姑娘正是浙江财经大学(以下简称浙财大)的新疆籍预科班学生,而她们都来自名为“繁星花”的民族团结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室由浙财大新疆预科班辅导员阿尔帕提古丽·斯马义于2021年6月申报成立,目前成员包括导师团、新疆籍内派教师和学生团队。
该工作室旨在全面推进“石榴籽”精神在浙财校园的生根发芽,加强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同时更好地服务各民族师生。截止2022年3月,共举办了大小活动十余场,走进杭州东郡启智幼儿园便是其中一项。
将民族文化宣传与志愿服务结合
作为“繁星花”辅导员工作室的创办者,阿尔帕提古丽·斯马义对工作室的建设有着自己的理解,“工作室要重点致力于民族文化宣传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两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以学生为宣传主体,各民族特色文化为宣传内容,进校园、进园区、进学校、进社区。”
在阿尔帕提古丽·斯马义大学时期,宣传民族文化被她一直放在心上,舞台演出,她展示的新疆民族舞蹈广受欢迎;课堂汇报则展示新疆美景美食以及风土人情;作为班上唯一的少数民族学生,面对同学的好奇,她也是耐心解答。
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之后,她就有了召集少数民族学生一起投入民族文化宣传,结合志愿服务的方式,营造浙财民族团结氛围的想法。
阿尔帕提古丽·斯马义通过组织读书会、趣味运动会、红色电影、演讲比赛等活动,工作室逐渐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喜爱,从当初只有7人的学生团队已壮大到现在的近30人。工作室也培着力养了一批学生骨干,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的学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现任副会长如则麦麦提·艾合麦提的协助下,“繁星花”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员与西湖转塘街道社区“石榴籽”工作室合作开展志愿工作,与西湖区三胞亲属联谊会以及转塘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进社区”活动。学校各个民族的同学在西湖区转塘共画石榴籽家园,画面里有汉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克尔克孜族、苗族;有师生、母子、父女、祖孙等爱心志愿者;有绘画、书法、美食、音乐、服饰、朗诵、舞蹈、非遗等元素。
这也是“繁星花”第一次走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和民族文化展示,而社区居民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反馈,给了工作室极大的鼓励。
摸索到实践经验以后,工作室独立展开了第一次宣传活动——走进东郡启智幼儿园。活动内容包含舞蹈表演,向小朋友展示新疆自然美景与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包括维吾尔族的舞蹈文化、哈萨克族的马背文化、柯尔克孜族的美食文化等。让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小朋友们在面对少数民族文化时,好奇又兴奋眼神,甚至大喊“我知道这里!我的叔叔在新疆工作。” 如则麦麦提·艾合麦提不无骄傲地说:“类似这样的反馈,也是我们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
互帮互助,开展高质量课程
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文化交流,只有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帮助各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才是关键所在。
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双语(汉语和民族语)教学,他们的汉语、英语水平欠佳,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失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和普通学生有一定差距,所以预科班的一年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时间。
如此,阿尔帕提古丽组织成立“石榴籽”帮帮团,由繁星花民族团结工作室、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数据科学院金融数学和大数据本科生党支部联合为少数民族同学提供学业帮扶。帮帮团主要借助一些朋辈、学院内专业人士的力量,在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程上开展帮扶。
在工作室服务部的调查策划前提下,阿尔帕提古丽联系数据科学院等学院的辅导员,就帮帮团上课教师安排问题进行了沟通讨论,最后由数科学院研究生进行课程教学。共设置了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四门课程,面向浙财大全体学生开放,通过微信线上报名。
课程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每次参与的学生20余名,其中大多数为预科班学生。
阿尔帕提古丽称,自己在朋友圈发布第二期的消息时,参与过课程的学生们都纷纷留言,其中一位是来自金融学院的古丽米热,她留言“参加过第一期学习,效果非常好!学了不少东西,还跟学姐课下交流了问题”,并且找到阿尔帕提古丽报名参加第二期。
阿尔帕提古丽表示,看到这些留言,内心会有成就感,确保了学生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同时,帮帮团还根据学生的要求,制定个性化方案,调整授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
工作室是“团结”缩影,亦是家一般的存在
参与“繁星花”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学生团队,也在这里收获了浓厚的情谊。
学生王雪静,是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对她而言,学生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21年重阳节,工作室举办了一次少数民族歌舞进社区的活动。工作室成员为老年歌舞团带来各民族不同的舞蹈,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陪他们聊天。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但却让王雪静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她说:“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员们融洽相处,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了。刚开始大家都比较害羞、沉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成员们已经可以积极地出谋划策,为工作室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如则麦麦提更是感慨,“工作室同学们都很热情,老师也很和蔼可亲,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不止一次发现古丽老师加班加点策划活动、准备第二天的行程安排,而且每次举办晚会等活动时,古丽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准备,这个让我最难忘。借此机会,我想说一声,古丽老师辛苦了,工作室的同学们也辛苦了!”
“‘繁星花’民族团结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我校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把民族团结事业牢牢抓在手上,教育引导浙财学子深刻认识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把握学校各民族师生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通过像阿尔帕提古丽·斯马义以及如则麦麦提·艾合麦提这样的一大批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不断努力,中华民族多元丰富的文化在青年一代得以传承和弘扬,师生们在充分展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曹桢说。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7.浙财大: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
上下滑动阅览
亚楠是浙江财经大学2018级学生,因为身体和经济问题,大一刚入学时极度不自信,夜里常常失眠。她害怕社交,内心胆怯。学校得知她这一情况后,为她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帮扶计划。
学校不仅通过国家的资助政策解决了她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还通过发展性资助提升了她自立自强的积极心态,实现扶困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现在的亚楠更加乐观开朗,自学了手工花编织,还擅长歌词创作。
“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向‘学生的实际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不再在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聚焦于学生实际困难,用有效办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困难与资助需求。”校党委书记李金昌说。
目前浙财大本科生总数约15000人,受助学生1700多人,平均11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受助生。据校党委学工部部长曹桢介绍,“我接触过的学生中有的甚至连电脑都不会开。所以对于受助生来说,经济问题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学校资助工作重心已从保障性资助走向发展性资助。”在她看来,要把资助的过程作为一个教育的过程,把每一项资助都当作是一堂“育人课”。
近期,浙财大针对受助生特别开设了书画培训班。由艺术学院老师指导,每周三次课。不仅课时费全免而且课程材料均由学校提供,学生可自由灵活地选择课程和时间。并且学生创作的作品还将在校园展览。“家庭困难的学生很多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类课程,内心可能会有些自卑。我们希望通过此举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增强自信心。”曹桢说。
学校还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体系,开展“6个1”综合素质提升项目。鼓励受助学生在大三之前能够积极“参加1次社会实践、参加1次政策宣讲、参加1次志愿服务、参加1项学术活动、参加1个学生社团、培养1项文体爱好”,以此增加获得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
由于偏远地区的受助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科研能力弱等问题,学校为此每学期都会开设面向受助生的学业互助小组,开设英语、高数提高培训班,设立校级学生课题,并对学生参与竞赛给予奖励,促进学生建立自立自强的成才意识,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针对受助学生专业认同和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等问题,学校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辅导,通过“生涯访谈大赛”调动学生自我认识和生涯规划的积极性。
浙财大还开展了各种有助于困难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特色活动,在培养他们学习、人际交际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特别是针对新入学的困难学生开展“七号室友”帮扶活动,组织选拔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寝室的“第七名室友”,与困难学生结对开展朋辈帮扶,引导困难学生走出迷茫,踏上自立自强之路。
“学校把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在育人各个环节给予受助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提升这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李金昌说。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8.云助学丨校园风采·浙江财经大学:独立研发智能窗锁 这些大学生创客不简单
上下滑动阅览
“请注意!此刻您房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偏高,请及时开窗通风哦!”出门在外,你的手机突然收到了这样的提醒。这时你熟练地打开手机APP,轻点几下屏幕,家里的窗户就自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进了整间房屋,屏幕上还实时更新室内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的浓度。回到家时,你按下窗户一旁的开关,窗户便180度向右翻转,即使住在高层,你也能1分钟轻松搞定窗户清洁。擦好窗户后,你再次按下开关,窗户便恢复到内倒30度的状态,保障家里老人和孩童的安全……
这是浙江财经大学一支学生创业团队独立研发的设计代号为“北窗收纳盒”的新型智能180度内开内倒窗锁。这款窗锁能够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使人们幸福感满满。
“看到有人不慎从窗户坠楼或是在密闭的房间里因煤气泄漏中毒等新闻,我就在想:怎样才能避免这一桩桩惨案的发生呢?于是,设计一款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窗锁的想法在我心中萌芽了。”团队负责人何书航说。自2021年6月起,他通过学校的微信互助群等方式,陆续找到了来自计算机、工程管理、会计等多个专业的队友。于是,这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踏上了新型窗锁的研发之路。
为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何书航和他的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先后走访浙江省内的多家幼儿园和养老院,参加国内各大厂商的门窗展览会,将资料与大数据进行分析,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尽管存在考研和实习等压力,我们还是会抽出时间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并定期开会总结。遇到项目瓶颈期时,我们也会相互加油打气,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团队成员李航楷同学回忆着他们忙碌又暖心的研发之路。
团队运用了CAD建模、程序代码编写、云端传输等技术,设计搭载无线传感装置的窗锁,户主在手机应用端即可实现对窗锁的远程控制,而窗锁通过团队自行研发设计的传感系统实时监测室内二氧化碳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内置报警装置,当气体浓度过高时即可实现自动开锁及智慧化通风功能并报警。窗锁的内开内倒功能有效避免了孩童不慎坠楼、随手高空抛物等安全事故。至今,何书航的团队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7项。
据了解,在项目成型不到4个月,何书航的团队就入驻了浙江财经大学“绘梦蓝创空间”。该空间按“国家创新创业基地”及“五星级园区”双重标准规划设计,配备各类园区,发掘和推动学生们的创新创业项目。现在已有32支团队入驻蓝创空间,40多个项目正在这里孕育。
“学校‘蓝创空间’,为我们团队提供了办公场地以及内部配套设施。在我们研发的过程中,老师们还会提供当下热门研究领域的讯息,引导我们去关注社会痛点,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创业思路的形成起到了启发和开导性作用。”何书航说。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9.浙财大: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
上下滑动阅览
亚楠是浙江财经大学2018级学生,因为身体和经济问题,大一刚入学时极度不自信,夜里常常失眠。她害怕社交,内心胆怯。学校得知她这一情况后,为她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帮扶计划。
学校不仅通过国家的资助政策解决了她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还通过发展性资助提升了她自立自强的积极心态,实现扶困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现在的亚楠更加乐观开朗,自学了手工花编织,还擅长歌词创作。
“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向‘学生的实际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不再在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聚焦于学生实际困难,用有效办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困难与资助需求。”校党委书记李金昌说。
目前浙财大本科生总数约15000人,受助学生1700多人,平均11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受助生。据校党委学工部部长曹桢介绍,“我接触过的学生中有的甚至连电脑都不会开。所以对于受助生来说,经济问题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学校资助工作重心已从保障性资助走向发展性资助。”在她看来,要把资助的过程作为一个教育的过程,把每一项资助都当作是一堂“育人课”。
近期,浙财大针对受助生特别开设了书画培训班。由艺术学院老师指导,每周三次课。不仅课时费全免而且课程材料均由学校提供,学生可自由灵活地选择课程和时间。并且学生创作的作品还将在校园展览。“家庭困难的学生很多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类课程,内心可能会有些自卑。我们希望通过此举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增强自信心。”曹桢说。
学校还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体系,开展“6个1”综合素质提升项目。鼓励受助学生在大三之前能够积极“参加1次社会实践、参加1次政策宣讲、参加1次志愿服务、参加1项学术活动、参加1个学生社团、培养1项文体爱好”,以此增加获得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
由于偏远地区的受助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科研能力弱等问题,学校为此每学期都会开设面向受助生的学业互助小组,开设英语、高数提高培训班,设立校级学生课题,并对学生参与竞赛给予奖励,促进学生建立自立自强的成才意识,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针对受助学生专业认同和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等问题,学校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辅导,通过“生涯访谈大赛”调动学生自我认识和生涯规划的积极性。
浙财大还开展了各种有助于困难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特色活动,在培养他们学习、人际交际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特别是针对新入学的困难学生开展“七号室友”帮扶活动,组织选拔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寝室的“第七名室友”,与困难学生结对开展朋辈帮扶,引导困难学生走出迷茫,踏上自立自强之路。
“学校把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在育人各个环节给予受助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提升这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李金昌说。
5/4
青年节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0.“亚运英语之星”云端对决,浙财大国际学生入围全国决赛
上下滑动阅览
3月26日至28日,由杭州亚组委等主办的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亚运英语之星大赛”全国决赛在线上举行。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名选手,经过七个月的角逐,共有400名选手登上亚运之星全国决赛的“云端”舞台。浙江财经大学五名国际学生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全国决赛。
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浙江财经大学赞比亚籍学生木槿获得全国决赛国际组季军,摩洛哥籍学生Mouna获得全国决赛国际组一等奖,俄罗斯籍学生Aleksandr和哈萨克斯坦籍学生Alexandra获得全国决赛国际组三等奖。这是浙江财经大学国际学生首次登上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决赛舞台,发挥出色。
“亚运英语之星”大赛为热爱体育、热爱英语、乐于奉献的国际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讲述体育故事、弘扬体育精神的舞台。同时,促进了中华文明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决赛分三个阶段,以“Life Shines on Life”为主题的英文演讲环节及问答环节,以“All things are ready if our minds be so”为题的亚运主题英文演讲环节及问答环节,以及亚运情景模拟英语展示及英语才艺展示环节。
学校和学院重视留学生“文化 专业”培养,注重发掘学生特长。此次比赛,国际学院组织导师团队专门指导,导师们利用休息时间给选手们加班加点训练、打磨文稿、模拟比赛现场等,选手们准备充分,稳定发挥。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面向世界的开放窗口。吸引大批优秀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为世界各国发展培养有用人才,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追求。我国要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高素质来华留学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保障和核心资源。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以质量为核心,规模、结构、效益兼顾的协调发展,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社会需求,为世界各国培养一大批高水平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1.跨越4700公里,浙江财经大学工商学院架起共享课程“空中之桥”
上下滑动阅览
3月29日下午,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新疆理工学院经济贸易和管理学院七十余名教师参与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区域跨校远程直播”集体备课研修会,活动由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颖主持。
“营销研课坊”负责人陈颖老师和新疆理工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晓超老师,分别就双方师资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一致表达通过线上线下的集体备课形式增进交流、提升两校营销核心课程质量的共同愿景。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建明在致辞中指出:“跨越4700公里两校教师共研一门课,不仅有力地提升高质量课堂教学水平,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同时在两校已建立的深厚革命友谊基础上,创新合作形式,拓展交流领域,共同努力为国家培养工商管理类卓越人才。
随后,王建明老师借助沉浸式直播互动的方式为两校教师分享了浙江省本科高校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商务谈判艺术与沟通智慧》的课程设计,着力构建学生实战经验和技能培养的多维场景模式。
浙江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李晓锦、高键两位老师共同演示了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浙江财经大学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市场调研》的教学设计。
高键老师分享了《营销调研导论》的4+模块设计理念,从导入案例→明确概念→加深理解→启发思考,切实使学生理解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历史上的市场调研和大数据时代的市场调研的区别。
新疆理工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教师戴清秀表示:“能够聆听浙江财经大学专家的讲授深感荣幸。三位主讲人对课程的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设计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特色亮点鲜明,值得我们每一名青年教师学习。”
新疆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公雯雯表示:“期待后续更多合作形式能够早日开展,我们将珍惜机会,不断提升自我,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最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雷总结道:“本次‘隔空’开展教学研讨会,是‘营销研课坊’丰富集体备课形式的有效尝试。未来,两校将继续利用教育部“慕课西行”契机和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跨时空、跨校和跨区域教学研讨,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为不断提升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做出具体行动。”
慕课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方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变道超车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后,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对口支援其他西部高校的工作,走出一条东西部高校合作的共赢之路!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2.从专科生到985博士 这位浙财学子的逆袭之路不简单
上下滑动阅览
回过头来看这7年,转折很多,有努力的辛苦,也有终于上岸的庆幸和释然。”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张虚平笑着说。
七年前,他还是一名专科生,谁曾想到,如今的他已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录取。从一名专科生升为本科生,再到成为研究生,最终考博“上岸”,他的经历极大地激励了该校的许多同学。
专升本:定下目标 大胆学习
张虚平在2014年9月入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身边的学长学姐“混”到毕业也能进入银行工作,张虚平也曾想过“人生也就这样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张虚平逐渐意识到,学校注重实操,而自己渴望探索知识的广度、挖掘理论的深度,这让他暗下决心参加专升本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三点一线”式的不懈努力,成功让张虚平在两万九千多名考生中,以275分(满分30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浙江财经大学信智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本科学士学位。
本升硕: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一鼓作气,刚入本科时,张虚平立马定下了攻读研究生的目标。由于专业跨考,在全日制本科的两年时间内,张虚平一边在课堂上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一边在课余时间准备金融专硕相关的考试内容。由于学习的书目太多,而张虚平的时间却太少,这也曾让他时常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仅10天时间体重掉了3公斤。幸运的是,在专科期间养成的对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其又沉下心来继续刷着一套又一套的模拟卷,反复整理和分析自己的错题。2019年12月底,张虚平以总分407分,金融专业课141分(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如愿成为了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的一名研究生。
硕升博:潜心科研 勇攀高峰
研究生刚开学的第一周,张虚平的硕士导师武鑫老师就跟他进行了深度对话,希望他能把握好研究生的这两年半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所学有所获。张虚平坦言:“从专科一路走来,连续‘上岸’的过程中,让我对学习新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想尝试做学术研究。”在这种信念的支撑和导师的鼓励下,读研期间,他又定下了攻读博士的新目标。
不怕万物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从2020年9月开始,张虚平在武鑫和陈翔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7篇英文论文的写作,其中5篇已被SCI和SSCI期刊接收发表,其余2篇正在审稿与修改中。这样的学术高产,为张虚平在申博的路上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使得他在2021年下半年的博士申请中,有幸得到多位来自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博导的认可。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2022年3月24日,正式被南开大学经济学学院博士录取。
不被定义的人生比较酷
专科生的博士逆袭之路并不容易。不过,你以为张虚平的生活只有学习吗?
因热爱英语,张虚平曾在2015年获浙江省高职高专口语竞赛荣获浙江省一等奖,同年获大学生英语竞赛荣获D类全国一等奖;因热爱唱歌,张虚平曾获2019年度校研究生十佳歌手大赛冠军,并且在当年年底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受邀参加了浙江财经大学第十四届博文节汇报演出;因热爱金融实践活动,张虚平连续两年参与《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撰写以及漂亮50ETF指数的设计,该指数已于21年6月底由华泰柏瑞基金在各大券商发售;因热爱编程,张虚平还在学习之余连续两年以小组领队的身份带队参加了第十六、十七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分别获全国三等奖、全国二等奖。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张虚平还获得了浙江财经大学2021年度“泰隆之星”奖学金和“卓越之星”提名奖。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从一名专科生到成为一名985准博士,张虚平在杭州独自求学的七年便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说,心怀鸿鹄之志,脚踏实地前行,全力以赴,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3.专稿 | 读托卡耶夫国情咨文,“品”哈萨克斯坦发展大计
上下滑动阅览
余慕鸿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教材等21部,9项研究成果获省级奖、省级领导批示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项目等。
2022年3月1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先生向全国人民发表2022年度国情咨文,为哈萨克斯坦未来经济增长和繁荣稳定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国家发展路径,有助于提高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提升哈萨克斯坦的国际地位。主要内容包括:
1.合理调整哈萨克斯坦境内州级行政区划,注重国家治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以塞梅市为主体建立阿拜州,以杰兹卡兹甘市为主体建立乌鲁套州,并将阿拉木图州拆分为两个州级行政单位,旨在更好地帮助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解决许多地区人民因与行政中心城市路途困难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2.彰显廉政治理决心,防止权力变异,国家利益重于泰山。国情咨文明确指出,法律禁止总统的亲属担任政治公职和在准公共部门担任高级职务。一国的领导人必须是该国所有公民平等地位的保障。托卡耶夫总统表示:相比权力我更重视国家的长远利益;对我而言,国家的长远利益要高于个人的权力和影响力。
3.鼓舞民众士气,呼吁全国人民同心共建新哈萨克斯坦。托卡耶夫总统强调指出:新哈萨克斯坦的建设只能由哈萨克斯坦人自己动手完成。主权独立自主是哈萨克斯坦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保持我们的独立性,增进国民认同,并专注于国家的转型。这是对子孙后代的神圣职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改革相互结合,才能筑牢成功建设新哈萨克斯坦的基石。
哈萨克斯坦自1991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成为主权独立国家31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胜了各类困难,经受住了多种考验。自哈国独立以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增长了12倍之多,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在中亚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37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超过了900亿美元;人口总量突破1900万,人均寿命达到了71.4岁;新建和修复公路里程1.3万公里,其中包括“西欧-中国西部”交通走廊的重要路段;兴修铁路2500公里;就复兴丝绸之路提出诸多倡议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30年来,中哈两国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共建“丝绸之路”的设想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访哈期间提出的。哈方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与中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相辅相成。两国深入发展战略对接,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中国对哈投资持续攀升,跨境物流呈现“井喷”,金融合作“破壳而出”。
30年来,中哈双边贸易额增长超60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1-12月,中哈货物进出口总额2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中国对哈出口139.8亿美元,增长19.5%;中国自哈进口112.7亿美元,增长15.3%。双边贸易中方顺差27.1亿美元,增长36.2%。
中哈两国已开通5对常年对开口岸、5条油气跨境运输管道、2条跨境铁路干线和1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国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成为哈方直抵太平洋的出海口,过境哈的中欧班列享有“钢铁驼队”美誉。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给中哈两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面对疫情,中哈两国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先河。
让我们从中哈两国人民共同福祉出发,赓续友谊,推进合作,以习主席提出的“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根本目标,中哈两国合作共建“绿色丝路”、“健康丝路”、“数字丝路”,共同谱写中哈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4.他如何从放映员逆袭成教授?
上下滑动阅览
1977年10月,在20岁的崔山佳眼里,刮起的是一阵阵的春风,和煦,舒爽。
他参加了一场数百万中国人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的高考。当年奉化尚桥公社74人参加高考,中专考生更多。持玫瑰红准考证的考生考大学,持黄色准考证的考生考中专,崔山佳拿的是玫瑰红准考证。10月初试,考大学的淘汰了38人。12月复试,又淘汰了27人,9人成为天之骄子。
崔山佳逆袭靠的是什么?阅读。
他从小热爱阅读,哪怕是做泥工、木工期间,也是一有时间就看书。小时候可看的课外书寥寥,他翻烂了家里的《毛泽东选集》与鲁迅的书。197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是《路》,崔山佳把鲁迅先生的《故乡》背得滚瓜烂熟,作文时引用起来得心应手。
那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有一道名词解释是“黑水党”。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一套知识青年丛书,其中有《中国近代史》,崔山佳看过这套书,对“黑水党”不陌生。考地理候考的那天下午,几个熟悉的同学一起讨论。有人说,京广线要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哪些河流等。崔山佳背了沉沉一书包的书,马上一起翻看地图。他心里想,京沪线也很重要啊。查了一下地图,发现江苏徐州这个城市地理位置很特别,像雄鹰的嘴一样,向西凸出。后来试卷中竟真有填写中国地图中的几个重要城市的考题。
嗜书如命的崔山佳,成了当年尚桥公社参加高考人员中唯一被录取的初中毕业生,但因种种原因,只录取到师范学校。
1978年3月,崔山佳来到余姚师范学校求学,看到图书馆里一排排的图书喜极而泣。古今中外,诸子百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一屋子的书可以阅读,那就是他的梦想。高考前他本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视力极好。入学一学期后,眼睛近视,戴上了眼镜。学校规定,放假前要把所借的书还给图书馆,管理员给他开“后门”,每次允许借一大包书背回家。
做电影放映员时,崔山佳的工资上交给母亲,下乡放电影补贴的一小部分钱就成了零用钱,他积攒下来,陆续用于读师范期间买书。学校所在的镇上有家新华书店,崔山佳买的次数多了,跟营业员熟了,只要书店新到两本书,一本留给师范图书馆,一本就留给他。毕业之际,他仍在校图书馆订了一套丛书,是现代文学的各种小说选、诗歌选、散文选、独幕剧选等。书到了,寄往第一个工作地点——奉化一中。那是厚厚的一叠书,同事一下子记住了崔山佳,这是一位嗜书如命的语文老师。
踏上工作岗位后,崔山佳先担任初中、高中语文老师,再担任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老师,最后至浙江财经大学,成了一名教授。他说,他是浙江财经大学学历最低的教授之一,但他有比别人更强的钻研语言的能力。
1984年,《关于“科”释“砍”》的论文是他的第一次投稿,一个月后收到了退稿信。但过了没多久,编辑部又要了回去,原来另有一位作者李友全对“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久,这篇由两位作者合写的文章刊登在1984年第2期《中国语文通讯》上。
这是崔山佳第一次投稿,自此以后,发表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1984年第6期《辞书研究》发表《“扮演”补说》,在这篇论文中,崔山佳向吕叔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85年第6期《中国语文》发表了《杜甫诗中也有“vp不vp”句式》,他向朱德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崔山佳就这样与国内的著名语言学家在学术上进行隔空商榷。有段时间,崔山佳成了“钱迷”,买了《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在1993年第5期《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围城〉中有“人名+俩”的说法》。此前,在看《全唐诗》时,他发现有2个《谈艺录》中没有提及的“柏梁体”诗句,他写信给钱先生,后来收到了钱钟书的亲笔回信。其实,崔山佳也收到过朱德熙的亲笔回信,谈的是关于“身前”“身后”的搭配问题。他也曾写信给吕叔湘先生,由于当时吕先生年事已高,委托秘书回了信。
从1984年起,崔山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2004年,崔山佳以中专高级讲师的身份调入浙江财经学院(现浙江财经大学),2005年转评为副教授,2006年评为教授,成为硕士生导师,现为三级教授。
调入浙江财经大学后,学习、研究的平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年9月,武汉崇文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近代汉语语法历史考察》。2006年3月,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近代汉语词汇论稿》。至今,他已出版了9本专著,第10本《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也已完成书稿。
2021年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以崔山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晚明以来吴语白话文献语法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获批立项。
崔山佳笑着说,他正规学习时间相当于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5年半,初中2年,师范1年半。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阅读是火,书籍是燃料,崔山佳有藏书万余册。他说,还不到65岁,还要燃烧自己。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5.共同富裕的田野调查海盐样本一:——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和他的大型农业机械
上下滑动阅览
春天的田野铺满了绿色的青苗,广袤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来到浙江的一个小县——海盐县,没有进县城,也没有进办公室,只走了乡村镇,实地看到几个样本,有些感想,并形成了几篇田野记录与思考。
这是系列调研第一篇,关于一个小学文化的农民和他的大型农业机械。
一个朴实精干的汉子迎面走来,一双粗壮的大手紧紧握住,直接招呼我们走向田间。他是老许,一个经营1100亩稻田的种粮大户。为使读者尽可能感受到现场信息,下面按照我们访谈的主要方面,凭记忆简单归类记录如下(可能不全或不十分准确,文责自负):
经营大户主要人员构成:夫妻两人,加上三个长期聘用人员。其他人在特别忙时会临时请一些人,也主要是六十到七十岁的本地人,一般年轻人吃不消,也不愿意做。
农场的农田数量1100亩。均为土地流转而来。每亩每年给流转户500多元。村里一共有4000多亩地,八成由6户种粮大户经营,这六户田亩数从300多亩到1100亩。他是最多的。
经营方式是:300亩农田上半年养殖小龙虾,6月底捕捞后马上种水稻。其它农田上半年种麦子,下半年种水稻。一般而言,稻虾联合养殖每亩收益能够达到2000元,而种麦稻两季收益只有600元左右。也就是说,稻虾联合养殖平均要比两季粮食的收益高三倍以上。目前选择300亩半年养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粮食种植的全过程基本上可以机械化,但小龙虾没有办法机械化,当气温高于30℃时小龙虾死亡率很高,必须抓紧捕捞,主要靠人工,没有办法短时间找到临时工;二是下半年气温适合种粮食,同时养殖小龙虾的农田肥力要好于麦田,化肥上可以减少成本;三是粮食种植量也有基本要求。
农业机械有小麦开沟机、整地机、插秧机、大小拖拉机、收割机、传送带、粮食烘干塔机以及无人机等等(附图)。
自称为小学毕业的老许,已经多年非常自如地运用各种机械,甚至小故障可以自己维修。平时在完成自己农田的工作后,还可以排出档期给周边农民提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育种、插秧、收割、无人机喷洒与粮食烘干等。其中烘干的服务范围甚至超出了县域范围,只要档期允许,外地将新收割的粮食卡车拉过来,烘干后运走。可以特别一提的是无人机——无人机是最近五、六年兴起的设备,主要用于喷洒农药与化肥。1100亩范围很大,中间有可能存在树林或电线杆等障碍物,操作者要给所有农田均匀喷洒,需要掌握很高的技巧。第一台无人机基本上试验了几次就报废了,老许被家里领导狠狠批评了一通。但他坚持下来,学会了,无论喷洒农药还是化肥,精度非常高。
农业机械的一般使用五六年就得换,一是因为超过这个年份后故障率很高,农业种植抢时间,因故障导致错过时令可能损失更大;另外因为技术进步,功率更大、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机械出来,更加重要的是,国家对农业机械的补贴很多,及时更换收益更高。当然,凡政府补贴的机械,都规定几年内不得转让。
老许还有两幢300平方米厂房,用来安装粮食烘干塔机与存放农用机械。厂房的建设政府补贴80%。由于主要是政府投资,所以设计建造等都通过标准的招投标程序。
以上是老许个人的情况。
就华星农场所在的华星村来说,全村人口大概3000人左右,从2000年起,八成农民农民陆续集中居住或农改居,一是离开自己承包土地远不方便,每户的土地不多收益低,流转前也基本上是抛荒,所以这部分村民土地基本上都流转。其他没有流转土地基本上为老人自己种植,基本属于打发时间而并不指望太多收入。非种植大户的普通农民一般在附近从事非农工作,打工办厂开公司不一而足。
一叶知秋,我们从老许的农场看到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表现是农业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一条明确:“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都市农业,发展智慧农业。”2021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浙江省2020年度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报告》首次对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价,宁波市、湖州市、杭州市和嘉兴市等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71.8%,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这作为丘陵地貌占比较大的浙江来说殊为难得。从老许的20 年来经营农场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农业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模板。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农民权益价值的实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示范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率先探索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和“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行动”。“率先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系统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统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现代乡村产业、村级集体经济等协同发展,梯次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行动”。在技术上,通过土地流转,还可以将不规则地与撂荒地进行改造,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土地分布模式,《浙江省2020年度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全省在农田宜机化方面,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达60.8%。老许农场的土地流转正是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具体体现,为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创造了条件,也是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农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开门见山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理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关键是人,是农民的共同富裕。区别于农民作为主体的是区域,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主体不能是区域,不能是区域之间通过衡量产出来共同富裕,更加明确地说不能用不同区域单位面积GDP的差距缩小来衡量共同富裕的程度,而是在农民可以流动可以从事不同工作的前提下来衡量人作为个体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来衡量共同富裕的程度。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是提高农村人均资产,加大人员从业的分流。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说明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还是农村户籍。在学术上,农民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在经济学意义上难以确定农民的失业问题,我国官方失业率从来就没有考虑农民。但是,我们在讨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问题时,要正视农民拥有的生产资料数量少、回报低、风险大、周期长的现实,农民无法依靠现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通过正常的劳动获得与当前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共同富裕有两条路径:一是从事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从事回报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或者通过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自然形成产业转移,转移的劳动力收入会逐步跟上原城镇劳动力的步伐,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在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均农村生产资料不断增加,从而在资本回报率不变的情况下带来总收入的增加,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老许的1100亩的农场就是一个鲜活例子,原人均不到两亩地的村民无论如何无法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得到合理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留守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将是如老许这样的农业专家,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就促进了农用机械等现代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他劳动力转而流向生产资料相对充裕的第二、第三产业,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人员从业的分流与农村人均资产的提高两者同时作用,促进了农业人口与非家业人口收入的同时增加,这才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6.共同富裕的田野调查海盐样本二:——一个小县引导初级农产品供给标准化的实践
上下滑动阅览
春天的田野铺满了绿色的青苗,广袤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来到浙江的一个小县——海盐县,没有进县城,也没有进办公室,只走了乡村镇,实地看到几个样本,有些感想,并形成了几篇田野记录与思考。
这是本系列调研的第二篇报告,有关海盐县通过打破传统农业“低、小、散、乱”的路径、引导初级农产品供给标准化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
进入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万好公司”)的工厂大门,一股浓郁的烤肉香气扑鼻而来。这是一家位于海盐县沈荡镇上的全国食品加工示范企业,目前拥有8条脱水蔬菜生产线、2条速冻蔬菜生产线、2条预制菜肴中央厨房生产线和17座保鲜及冷藏库,日处理鲜菜能力可达500吨。那股诱人的肉香正是从制作预制菜的中央厨房散发出来。由于笔者调研时恰值春季菜心的收获时节,万好公司除了到处弥漫着的肉香味,工厂的空地上还整齐堆放着一筐筐新鲜采摘的菜心。现任万好公司董事长马春峰带领笔者参观了蔬菜加工车间,只见清洗菜心的生产线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着。但是,相比于已有的经营规模,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更让马春峰引以为傲的。在万好公司办公楼的宣传栏内,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万好公司的寄语被张贴在醒目位置:“千好万好,带动农民最好。”这句话既准确概括了马春峰的经营理念,也是他多年经营的真实写照。
2004年前,马春峰还是一名为工厂收购蔬菜原料的商贩。当时,由于海盐县本地蔬菜质量参差不齐、品相多不统一(比如本地菜白杆、黑杆混杂),马春峰从菜农处收购的菜多次被工厂拒收,一卡车的新鲜蔬菜被就地废弃。这些惨痛的经历使马春峰逐渐意识到,非标准化的初级农产品将制约当地农业与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当2004年自主创业、开始经营蔬菜加工厂时,马春峰决心打造品质稳定且标准化的蔬菜供货源。经过多年深耕,截至2019年,马春峰的蔬菜加工厂——万好公司已发展成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自有家庭农场和加盟家庭农场38家,带动3.2万余户农户就业增收。
万好公司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够激励众多小、散、乱的农户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与采摘?首先,万好公司从源头入手,把好种子关。为了使蔬菜品相保持一致,在创业之初,马春峰每年统一采购重达数吨的种子,并通过村组织免费赠送给当地农民种植。这项活动马春峰连续坚持了五六年,渐渐地,黑杆的本地菜在海盐县的田间地头多了起来,白杆随之减少。此后,虽然马春峰不再赠送种子,但得益于销量与价格双提升,当地农民仍然主动采购相同的种子继续种植。经年累月,海盐本地菜的品种逐渐趋于统一。
其次,万好公司通过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激发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在经营之初,万好公司会给每个签约农户一张IC卡。IC卡有金卡、银卡、普通卡之分,代表了农户的信用评级。首次签约的农户可获普通卡;次年,若农户保质保量完成订单,普通卡将升级为银卡,万好公司为其提供的保护价也随之提高;第三年,若农户依旧履约,银卡将升级为金卡,万好公司也将为其提供更高的保护价。考虑到万好公司的采购保护价普遍高于农产品的种植成本,这一激励机制为促进农户保质保量完成订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万好公司与当地农民的互动始终建立在彼此的长远利益之上:如果只盯住眼前利益,马春峰不会舍得在资金紧缺的创业之初为农民大量提供免费种子;如果不在乎长远利益,万好公司也不会愿意为签约的农民“托底”,提供蔬菜采购保护价。
除了长远利益,根据经济学家威茨曼和许成钢在1994年发表的开创性研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促成万好公司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中不容忽视,即马春峰是海盐县沈荡镇本地人,他与当地农民彼此相熟。在这篇著名文献中,威茨曼和许成钢通过将信任等因素引入博弈论,解释了在产权界定不清晰的情况下,我国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盛的经济学之谜。他们发现,在世代重复的人际关系下,无限重复博弈(比如致力于做长久生意)将有助于建立合作关系。受到该理论的启发,笔者意识到,熟人社会中由长期交往形成的信任感,为马春峰在当地农业市场远未发育前敢于进行长期投资提供了基础条件。正是因为马春峰与当地农民彼此相熟,当他们在乎对方的长远利益时,他们的合作更可能是良性、持久的。
事实证明,马春峰的两项关键措施——送种子与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笔者在调研中得知,海盐县众多的小农户在附近工厂打工上班。但即便如此,这些农户们也会在工作之余打理好自家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绝不抛荒。马春峰回忆说,他清晨6点上班时,常有老乡已采摘了两大筐新鲜的蔬菜送来公司。根据人工完成采摘工作所需的时间往前推,马春峰估计这些老乡起码凌晨1、2点就已在耕地上劳作。周末,在城镇上班的子女回家探亲,也会自觉下地与父母一起干农活。这也难怪马春峰表示,周一是他一周中最紧张的日子:由于周末干农活的人数激增,万好公司周一收购的蔬菜会特别多,甚至有“爆仓”之虞。要知道,仓储冷库是万好公司的“顶配”,能在零下18摄氏度的温度下同时存储重达5000吨的蔬菜。
特别地,在先进、规范的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农场主及其雇佣的农户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凭借农场的规模优势,农场主对市场需求较为敏感,因而他们能更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在农场工作的小农户们,上班时可学习农场科学规范化的种植方法,下班后再给予自家农田“同等待遇”。同村的其他农户接着依样画葫芦,改进自己的种植方法。如同春风荡起阵阵涟漪,每当农场主改进种植方法,这种改良的技术就会借由农场工作的农户在当地农田逐渐应用推广开来,进一步助力提升当地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品质。
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海盐县政府,在海盐农产品供给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些工作?通过本系列调研第一篇报告,读者已可隐约看到当地政府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亩均产出率以及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的身影。但具体到农产品标准化供给,还需要提及由海盐县牵头起草、于2020年4月发布的嘉兴市《种植业生产经营过程管控规范》。这是浙江省首个市级种植业规范的地方标准,规定了种植生产经营主体在基地环境、基地管理、投入品安全控制、种植管理、采前检测、产品追溯等六大方面的质量管理要求(以下简称“六统一”)。借助于“六统一”的出台,海盐县政府推动当地农产品标准化供给再上新台阶。
不过,以上只是我国政府为促进海盐农产品市场发展所做工作的冰山一角。笔者了解到,目前,海盐县仅菜心市场就已发展出许多细分领域,这些细分领域以粗细、长短、采摘时间等多个维度划分,满足来自全国零售市场及不同蔬菜加工厂的差异化需求。根据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的论断,这些差异化、规模化的蔬菜供给,需要基于规模化市场的前提才能有效运作和盈利。正如清华大学文一教授所言:“没有巨大的市场、大众充足的购买力和及时投递消费产品的商业运输渠道与原材料供应网络,即使发明了规模化批量生产的技术(比如珍妮纺纱机),任何农民、工匠或企业家都不敢贸然投资和大幅增加超过自身消费需求的物品供应。”海盐县初级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为“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所作的不懈努力。高水平的规模化市场并不是一件免费的公共产品。相反,它的成本高昂,需要政府和市场参与各方付出巨大的社会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幅关于海盐县初级农产品市场蓬勃发展的画卷就此展开:首先,以万好公司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引领当地甚至全国的初级农产品市场有机发育;其次,以农场主为中心的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竞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最后,政府协同市场参与各方,加速建立统一公平的全国市场,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有序繁荣发展。这种以培育市场、鼓励人人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推动共同富裕,既与我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相符,也与我国促进共同富裕时所需把握的“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原则相统一。通过培育标准化、规模化的初级农产品市场,海盐县助力当地农业形成自我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一步步寻阶而上,在全国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如今,海盐县菜心、毛豆等初级农产品市场已摆脱了“低、小、散、乱”的困境,凭借“品质好、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美誉,吸引全国的蔬菜加工厂和零售商前来采购。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7.共同富裕的田野调查海盐样本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一视同仁
上下滑动阅览
春天的田野铺满了绿色的青苗,广袤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来到浙江的一个小县——海盐县,没有进县城,也没有进办公室,只走了乡村镇,实地看到几个样本,有些感想,并形成了几篇田野记录与思考。
这是系列调研第三篇,关于乡镇小学和社区卫生院的故事。
教学楼内传来同学们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跟着老师在进行体育活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劳动基地里,同学们辛勤栽种的蔬菜幼苗正在茁壮成长。这便是我们在海盐县武原街道官堂小学看到的景象。
作为一所乡镇小学,官堂小学的建设完全不输三个本部城市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学校为学生建造了室内篮球场,人工草皮的足球场并配备标准跑道,保障学生的课余活动,并筹备空调安装和引进核电供暖。官堂小学共有58个教师,在编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其中县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德育名师、学科教学能手等县级骨干教师近20人。学校共有805个学生,其中65%的学生是本地户籍以外人口,分布于将近全国22个省区市。海盐县规定,只要有居住证,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可以来上学。
在教学方面,学校以情真趣作为办学理念,坚持小班化教育,为学生们建造了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科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人均达60册,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学习各种知识。同时,考虑到学生中随迁新居民孩子占比较多,且每年学生流动数量较多,官堂小学的老师开发编写了6个年级的言语教材,并安排言语课,培养孩子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言语能力。学校还开设空竹课、葫芦画等特色课程,在培养孩子艺术特长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此外,学校在校园后开辟了一片土地,土地由学校向当地借用,供学生种菜,蔬菜种植按班级为单位,学生可以自行决定蔬菜品种。到了收获季节,学校会在此组织野炊活动,让同学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官堂小学还设有网络同步课堂。利用直播投影和互联网技术,官堂小学的孩子们可以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共上一堂课,学校有结对的西部地区小学,双方会定期组织开展同步课堂,两边学校的孩子一起听官堂小学的老师上课,老师也可以向西部地区的学生提问。有时候学校也会利用同步课堂连线本部学校,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教学方式。
此次海盐行除了官堂小学外,西塘桥卫生院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该卫生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没有定级,但是配备了手术室和CT室,手术室即将投入使用。卫生院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其中中高级职称30人。病房有150多张,限于医务人员数量不够,实际开放80张,住院的大多是老年人慢性病。卫生院每天门诊平均400人次。
为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卫生院建立了包括牙科和中医科在内的多个科室,并且专门设立了“两慢”疾病科室,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但与国外的家庭医生制度不同,患者并不需要经签约家庭医生的同意才能去上级医院就诊。家庭医生有签约患者的就医费用考核,激励医生服务好患者。
同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卫生院建立了慢性病综合分析地图,对各位患者进行跟踪监测。在该地图上,可以看到各个地区“两慢”疾病的分布情况,包括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状况等信息都能通过地图知晓,点进每个患者的个人页面,还能看到他们的个人健康管理状况,包括患者自身各类数据和就诊情况。这些就诊前后的相关数据帮助卫生院及时掌握当地“两慢”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便优化医疗服务。卫生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已融入医护人员的日常。在调研过程中笔者看到,医生提醒偶然经过的老年患者走楼梯当心,为老人指出电梯的位置,建议其乘坐电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这其中就包括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体现在收入的提高,更体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然使乡村教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先后颁布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来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为应对乡村教育长期以来面临优秀教师匮乏、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和生源流失严重等问题,官堂小学定期和三个本部小学以及其他学校进行交流访问,有几位来官堂小学支教的老师在支教活动结束之后选择了留在当地继续任职。同时,官堂小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优势,在努力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利用当地闲置土地为学生建造劳动基地,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开展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除了教育,医疗卫生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等重要文件与会议均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乡镇卫生院是乡村医疗的枢纽,乡镇卫生院承担着为农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的职责。基于乡镇卫生院改革的现实需要,西塘桥卫生院改革科室建设,让民众能够在卫生院解决各类需求,不必去往城市医院,同时不定期安排卫生院的医生和其他医院的医生进行交流和交换活动,以提高院内医生的专业水准。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人为本。相较于其他地区,海盐县创新性地利用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外来人员。海盐县的官堂小学放宽入学门槛,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为这些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官堂小学也在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部分劳动人口会考虑孩子教育问题选择就读官堂小学,因而在当地就业落户。由于官堂小学属于核电小镇区块,这些策略不仅为核电小镇的建设留住了人才,也吸引了人才来到当地参与建设,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外,西塘桥卫生院根据当地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居多的现实状况,建设了“两慢”疾病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制度,跟踪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还需要依靠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振兴,数字技术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引擎和持续动力,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乡村振兴当中。例如,官堂小学利用网络同步课堂,让学生们可以和本部的学生一起听名师上课。相较于观看视频课程,这种网络同步课堂互动效果更好,同时官堂小学还会利用同步课堂给西部地区小学的孩子们上课,帮助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西塘桥卫生院也利用互联网为每一个病人建立网络档案,并生成分析地图,更好地掌握当地病患的健康状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优质供给。海盐县加快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事业中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8.共同富裕的田野调查海盐样本四:一个小村和它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下滑动阅览
春天的田野铺满了绿色的青苗,广袤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笔者来到浙江的一个小县——海盐县,没有进县城,也没有进办公室,只走了乡村镇,实地看到几个样本,有些感想,并形成了几篇田野记录与思考。
这是系列调研第四篇,关于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和它的乡村振兴之路。
调研前,笔者就听闻雪水港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红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2006年来此调研考察并提出了“三个示范”嘱托。这些年,雪水港村不负嘱托,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绩: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省绿化示范村创建单位、省3A级景区村庄以及省五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看过海盐新发展的几个样本,带着探究小村振兴秘密的好奇心,自驾的车子驶入了宽敞平整的村道。一眼望去,是一道道生机盎然的田野绿植,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洋房,一处处别具江南特色的景观。沿着蜿蜒曲径边走边看,河水波光滟潋,河岸春柳摆动,小道上的鲜花竞相开放,院落一角的盆盆花草绿植随风摇曳。迎面走过来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微笑,坐在摇篮里的孩子欢快地咯咯笑。但有限的笔墨勾勒不尽笔者所看到的一帧帧美丽乡村的富美画卷。
走进村文化礼堂,笔者首先了解到雪水港村的近况。雪水港村位于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东端,村区域面积4.34平方公里,南有马鞍山,北有葛山,东接银山再连丰山。雪水港村东连秦溪,西接咸塘河,因雪水港河流经全村而得名。礼堂展示墙上的一组数据格外吸引了笔者:2020年,村人口2230人,土地流转率98%,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3.75万元,百户汽车保有量186辆,主要道路白改黑4千米,通组道路硬化里程12.5千米,村级主干道亮化率100%,公交车覆盖率100%,宽带覆盖率100%,民间危旧房桥梁全部改造完成,人均绿化面积0.1亩,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公共图书流通量4000册,百人文化场馆面积176平方米,百人体育场地面积62平方米。
这些数据最能够说明小村的发展现状。笔者所见的雪水港村走的正是一条“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发展样板,也是一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那么,雪水港村发展模式和特色是什么?它是否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呢?
我们知道,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产业兴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生活富足富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雪水港村不断增强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活力,施行“强村三法”(即抱团发展法、盘活资产法、转型增收法),推动土地流转,参与集体经济抱团发展项目并投资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集中清理盘活老校舍、矿山资源、村综合楼店面等村级资产,把村里的小绣花、小毛纺、小服装等企业搬迁集聚,进一步增强了产业聚合力。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探索出“富民三招”(即农园致富、品牌致富和产业致富),通过农业经济开发区大平台引进农旅产业,利用村里的山体、土地资源等发展茶叶种植、家庭农场,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精心包装和推介村子特有的米酒、青团、香囊制作等民俗,拓展了村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进北山北农场、融禾现代农业科技园等现代高效农业生产项目,利用智能型生产大棚、数字农业平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冰淇淋网纹瓜、小番茄等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已然走红网络。村里还积极引导农田适度流转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将1400余亩土地委托给县供销社管理并依托其优势发展蔬菜种植、稻虾混养等产业,促进了农业增产、村民增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村居民根本福祉和健康,是培育文明乡风及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前置条件。雪水港村全面实施村庄全域环境大整治,推进道路的硬化、黑化和亮化,提升河道护岸、道路和村庄绿化环境品质,建好“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意“微景观”,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绕村”水生态修复工程,采用“嘉科水生态综合修复技术”等技术,对农田退水及地表径流拦截、吸附、降解后引入下河并通过“水下森林”吸收、净化,恢复河道生态,实现了“碧水绕村”。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设置了“一团五队”(即美丽家园宣传团、积存垃圾清运队、绿道补植养护队、墙面广告清除队、治水护水队、渠道路面维护队)。引导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合作推广机制,全力构筑“零碳村”“全电村”,深入实施土灶“柴改电”、煤气灶“气改电”工程,推进建设智慧路灯、光伏路灯、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屋顶光伏、风力发电、V2G充电桩等项目,设置“以电赋农-碳画像全景大厅”,创新研发“碳画像三色图”,推动了清洁能源入村入户和生产生活再电气化。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建成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米酒记忆馆”“乡村振兴展示馆”,设置读书、看报、锻炼身体等休闲中心,展示村落历史文化和奋斗历程,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实施“德指数”工作,鼓励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家庭创建,引导培育文明乡风。成立“‘通’情达‘理’”宣讲团,挖掘红色元素,融合本地专家讲学,推出“在地教学精品八课”,增加了思想深度和人文厚度。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和均等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显示器”“助推剂”和“关键抓手”,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对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雪水港村积极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注重农文旅结合,拓展村民就业增收渠道,创造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有利条件。建有省级示范型儿童之家,打造“有活动场地、有设施设备、有工作队伍、有基础服务、有常态管理”的儿童服务阵地,成为了孩子们的温馨之家、幸福之家、快乐之家。实施春泥计划,开展多彩多样活动,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生活。推进老年“两慢病”数字健康服务省级项目,建成健康e站,村民可以随时随地检查血糖、血压、骨密度等健康状况,卫生服务站医生现场答疑解惑,检查数据传输至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进社会组织“海盐立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切实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在危旧房改造、养老保险覆盖、人均文化场馆面积和体育场地面积等公共服务项目上实现了发展和均等化。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规定,要“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雪水港村坚持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激发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活力与合力。构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先锋站(中心户)-党员-群众”的管理联系网络,落实党员公共绿化责任区块和对所联系的户农户宣传带动的责任,设置“一团五队”党员认领岗位,激励党员争做“美丽党员”,示范带动广大村民共同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创新以积分制为牵引,依托“微嘉园”平台,推出党务、村务、服务等服务模块,村民线上提需求、提建议,专职网格员上门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参与较多的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积分,还可以享受免费摄影、磨剪刀等服务,党员群众用言行储存积分,用积分兑换服务。积极推进“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施行全体党员以无候选人提名的直接选举形式选举产生村党支部领导班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雪水港村牢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示范”嘱托,落实落细乡村振兴战略,以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为载体,形成了集产业强村、生态哺农、服务亲民、党建引领的“产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出了农业更兴更强、农村更生态、更美丽,农民更富裕、更幸福的“雪水港样板”。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19.共同富裕的田野调查海盐小结——以人为本、脚踏实地做出可推广复制的样板
上下滑动阅览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乡村,乡村振兴的终级目标是共同富裕。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要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既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浙江省在过去的时间里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有较成功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
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个田野调查小组到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海盐县域总面积1072.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6万人,东濒杭州湾,与上海和杭州距离约100公里,是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交通节点和杭州湾北岸新型港口物流平台。全县约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平原水网,其余为平原海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我们走访了当地几个示范点,形成了前面四篇田野调查报告,现在这里做一个小结。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21.56亿元,增长8.3%,五年年均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2239元和44486元,分别增长9.4%和10.3%,年均分别增长7.5%和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生产总值之比不断提高。海盐县坚持高层次产业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末的4.94:61.22:33.84调整至3.02:58.75:38.23,经济质效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并成功创建省级“无欠薪”县,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们走访海盐时的确看到了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里总结海盐县在乡村振兴中有哪些可以提取的经验,希望能够为其他地方实行共同富裕提供参照。
一、以人为本、人尽其用是共同富裕的根本
1.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中国农业年鉴2019》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亩均收益(总收入扣除生产投入费用之后的余额,未扣除人工费用、土地费用与折旧)为629元,同口径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亩均收益分别为512元、899元、524元和389元,这些均为国家的大量补贴之后的数据。浙江乡村人口1784万,总人口31.1%,农用地数量858.9万公顷(12883.35万亩),其中耕地197.7万公顷(2965.5万亩)(其它为园地861.45万亩、林地8456.7万亩、草地354万亩等)。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一个家庭辛苦耕作一年,所得收入可能不及一个人在城里打工一个月。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回报过于低下,完全不能获得与今天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收入。海盐县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将不规则地与撂荒地进行集中改造,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在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同时,建立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土农田,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2.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升级,提高农业产出回报
《浙江省2020年度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全省在农田宜机化方面,高标准农田占比已达60.8%。根据本系列第一份调研报告,华星村4000多亩土地超过八成已经流转到如老许这样的六个种粮大户手里,其中老许经营1100亩农田,都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华星农场的农用机械应有尽有,除了小龙虾的捕捞外,几乎所有粮食种植的环节,耕田整地、播种插秧、施肥打药、收割脱粒、运输干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只有在这样的大规模农业升级的情况下,老许一家两人一年才可以获得相对可观的收入。
但是,此处需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获得大量集中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即使能够获得这样的收入,也是在财政大力补贴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没有补贴,盈利就要大打折扣。这一方面说明农业升级还需要更加集中土地资源以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另一方面需要防止种粮补贴可能造成的地方财政负担。已有“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和“粮食大省”变成“财政穷省”报道。省级政府应该统筹全省粮食补贴,避免财政负担下移。
3. 提高第一产业人均资产,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农村人口的就业分流
共同富裕的衡量要以人为本,应该更多关注人的共同富裕。农村人均生产资料太少而导致农民的劳动回报过于低下是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不认清这个根本原因而讨论乡村振兴是徒劳的。华星村全村3000多人,八成土地流转到六个大户手中后,大部分村民都离开土地,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这需要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我们没有进一步调研这些离开土地的农民的去向,但可以推测的是,地处杭州湾西北、距上海与杭州都只有100公里左右的海盐,凭借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能够比较好地消化这批流转土地后的农民,使他们获得较为体面的收入。海盐地方政府也通过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土地流转,并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浙江省2020年城镇化率为72.17%,按《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我省在2025年将达到镇化率75%,这个提升空间很有限。就在撰写本文的当天,2022年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今年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全国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可能提速,我省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会提前突破。只有加快城镇化步伐,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从事农业人口的人均生产资料,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共同富裕。
4. 先富带动后富,并实现共富模式推广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邓小平就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6年8月邓小平在天津听取汇报时再次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我们在海盐走访过程中看到大量勤劳致富、率先致富,然后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案例,并实地走访了华星农场和万好公司两个样本。一是通过流转1100亩地,率先通过机械化、智能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升级,从目前的收入来看只是比正常收入多一些,如果没有财政补贴,这个收入将会大幅度下降,说明还需要进一步集中土地资源以提高规模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个是“万好公司”作为农业龙头企业带领当地以至周边农民种植蔬菜等非粮食初级农产品,通过主动赠送种子、免费培训种植技术,并且提供类似粮食产品的最低价保护性收购,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万好公司”还在四川复制本地投资模式、在安徽与山东合资输出经营模式,在实践中总结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经验。海盐县政府通过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了全县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5. 构建农产品商业生态,制订产品标准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产品。很多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乡村旅游,这当然可以,但必须有游客到本地来才有机会实现乡村旅游的价值,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限制。所以更加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是生产能够异地交换的产品——深加工的农产品或工业产品。首先,初级农产品的价值非常低。统计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粮食及初级农产品价格上涨十余倍,且品种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工业品无论价格的上涨还是功能的提升以及种类的扩展都远远超过农产品。其次,中国大部分农民是作为农业生产者的小农户,一般只是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后续精深加工、储藏运输、包装销售等附加值更高的全产业链过程农民基本上不参与,当然也无法获取相对高的收益。所以对农产品的初加工与深加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市场繁荣需要品牌,品质保证依靠规范。“万好公司”主动赠送种子、免费培训种植技术、制定收购标准,使企业周边所有农户按照既定规范提供产品,并带动外地企业遵循同样规格采购与生产相关产品,培育了一个有质量保证的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建立了从种植到收割、加工到储存、批发到零售遍布全国的蔬菜加工销售生态。统筹推进高效农业、乡村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协同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是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二、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人口流入重要吸引力
我们在海盐看到了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超过65%的小学,也看到了无差别服务于附近8万常住人口(其中5万本地户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2021年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县年末户籍人口383074人,并根据嘉兴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常住人口为456775人计算,外来人口已经接近本地户籍人口的2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在为海盐带来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该项政策不仅意味着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也意味着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是优质基本公共服务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共同提高,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盐推行县域集团化办学,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城乡之间、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的孩子同标教育、一体成长。人才的流入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海盐以义务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人为本,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得到了切实体现,实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使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辖区居民拥有获得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直接享受到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成为吸引外来人员的重要举措。
3. 优质公共服务还体现在宜居宜业的优质环境
公众生态环境是居民获得感最强的重要因素。我们走访的雪水港村实施“碧水绕村”水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雪水港村还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利用村里的山体、土地资源等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拓展了村民就业增收渠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雪水港村、丰义村等几个村联合成立农旅公司,对村公共设施进行托管,专业管理各村综合活动中心与文化礼堂以及参观讲解与活动组织,还将市场化运作马鞍山、葛山、银山与丰山及各水域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共同富裕之路。
三、数字化技术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本次调研这个内容看得不多,但两个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是在官堂小学看到网络同步课堂,孩子们可以和同一集团的本部学生一起上课,也可以与西部地区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为各个地区不同学校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二是在西塘桥卫生院看到医院为服务区域的每一位慢性病人建立网络档案,跟踪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生成分析地图,在地图显示屏上随时可以查到每一位病人的门牌号以及最近一次的各项健康指标,为更好地服务病人创造了条件。浙江全省域将推行“健康大脑+智慧医疗”,迭代升级“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服务,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监测预警,这是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的专项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挡升级的重要抓手。其他方面也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
因时间紧,海盐调研实地看的点不多,但都很典型,涉及到农村农业农民的几个侧面。前面分篇写了四篇调研报告,这里做了一个小结。我们感到,海盐县以国家所需、本地所能、群众所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突破,脚踏实地做了一些事情,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可以推广复制的样板。
刊登媒体(点击查看)
校报征稿
路过街边的早餐店
穿过熙攘的人群
坐在落满樱花瓣的长椅上
风携阳光踱步至此
是否有一瞬间
你产生执笔记录的冲动
是否有一件事
令你感慨动容 想与世界来一场对话
是否有一抹颜色
成为你创作的缪斯
大千世界 装得下你无人诉说的故事与思绪
如若你善于思考 喜欢记录 渴望发声
如果你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不妨执笔一杆
以镜头为眼 智慧为墨 灵感为文
让文采飞扬 共谱校园绚丽篇章
征稿要求:
1.原创,不得抄袭;内容须积极正能量。
2.体裁包括但不限于诗歌、散文、小说、影评、时事评论、音乐作词、生活感悟、随笔,也可投稿照片。
3.稿件一经采用,给予作者一定稿酬。
投稿要求:
1.电子word版发送至邮箱:zufe_media1974@163.com。
2.需要插入图片的,请将图片额外打包为文件夹,与稿件一同压缩发送至邮箱。
3.投稿人备注:学院+年级+班级+姓名+联系方式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财子佳人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2篇!时光不负奋斗者,持之以恒结硕果